连日的高温,让人们在日头下多走一会儿都会觉得很难受。但对一些人来说,炎炎夏日的室外温度与他们的工作环境相比,这样的高温只能算“温暖如春”,他们工作的“火热度”,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想象的。八月,记者走访集团公司各工地,体验记录下一线“湖建”人欲与高温试比“高”的火热生活。
沥青工:与“火焰山”亲密接触

对于沥青工们来说,每天工作的内容很简单:把加热好的沥青从厂里装车,拉到施工路面,摊铺好沥青,再用压路机碾压。如此简单机械的操作,其实暗藏了很多惊人的数字,刚刚出厂的沥青近170℃,铺到路面上时也在130℃左右,现场施工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。上午9点,在市政公司施工的龙王山路,记者从施工人员处了解到,铺设沥青的时候天气越热越好,高温既保证了沥青摊铺过程中的质量指标,又延长了道路日后的使用寿命。所以最近虽然天气炎热,却是摊铺沥青的好时机。
在摊铺现场,不时见烟雾腾腾,随着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缓缓向前移动,一车车滚烫的沥青从车上倾倒到路面,落地时“滋滋”作响,阵阵热气随之四处发散,就像刚刚把菜倒入油锅里压路机在铺好的沥青路面上反复碾压,逐渐成型的黑黝黝的半幅沥青路面也不断向前推进。
施工员告诉记者,热气的烘烤还能勉强忍受,最惨的要数和沥青“亲密接触”的双脚。因为要站在沥青上作业,他们穿的劳保鞋还要在鞋内垫上厚厚的几层纸,这样才能多站一会儿。记者决定也亲身体验下,刚踏上热沥青,明显觉得一股热气直往上冒,脚下软软的。很快脚底开始发烫,只得快速换脚,只用一只脚落在沥青上,如同跳踢踏舞一般,若是速度慢一点都觉得脚底很烫。坚持1分钟后,记者已是满身大汗,只得走下沥青。
在热浪滚滚的沥青摊铺现场,机器轰鸣,车流穿梭,运料、摊铺、碾压、检测各工序正有条不紊地展开。现场的施工人员个个甩开膀子,挥汗大干,个个都是“包公”脸,渴了就喝一口提前准备好的挂在摊铺车上的茶水,累了就在路边的行道树下乘乘凉、抽支烟。
机械化施工减轻了工人们的劳动强度,错时施工让工人们少了许多烘烤的煎熬。“保证在爱山小学开学前完成该道路的施工。”施工人员这样告诉记者。
钢筋工:汗水练就一身铁骨“钢筋”

在悦文商业用房工程工地,上午10时,酷热的天气让没干多少重活的记者汗出如浆,而在工地上钢筋工却好像丝毫未受到天气的影响。他们正在把加工好的钢筋挂在挂钩上,让塔吊运到基坑里去。“这么热的天,你们不热吗?”记者问道。“都是一样的,咋会不热啊!”带了一顶草帽又套了一顶安全帽的师傅回答道,“你看,太阳把钢筋晒得滚烫,有时候手都抓不住。”记者随手握了一下钢筋架,立刻大叫一声,右手瞬间被烫得缩了回来。不到一分钟,手指又红又痛。钢筋工师傅看到甩着手腕叫苦的记者,一边脱下手套,一边笑着说:“太阳从一大早晒到现在,这些钢筋至少有42℃。别说用手摸,穿鞋踩在上面,干个二十分钟活,脚底板都会烫得受不了。我们搬钢筋时都戴着手套,但一会儿手掌就会被烫得通红。”记者看到,汗水滴落在钢筋上,泛起阵阵白烟,马上被蒸干。记者过道上的一张木桌上放着一个大金属保温水桶,还有一个敞开的大纸盒,里面装满了十滴水、人丹等避暑药品,“我们工地现在有30多名工人,这两天金属保温桶里的温茶水平均每天要消耗掉三四桶。”现场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。记者注意了下,现在工作的工人,大多是青壮年,一张张沧桑和满是灰尘的男人的脸上,却写满了生活的艰辛。记者了解到,工地调整了工作时间,早早地采购了高温防暑药品,尽量避开高温时段施工。
架子工:先一身汗,再一身盐

在市职工服务中心工地,下午3时,闷热的天气让人不堪忍受,走几步路都能出一身汗。高师傅正和工友们在搭铁架子,记者戴上安全帽,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。眼前的高师傅早已经是大汗淋漓,豆大的汗珠密布在脸上、身上,好像刚淋了场雨一样。“这很正常的,现在每天都这么一个状态,基本上喝多少水,全变成汗了吧!”高师傅告诉记者,由于工期紧张,他们每天都要工作10个小时。为了尽量避开高温,每天早上5点半,当人们还在熟睡中,他们已经早早地上工地干活了。清晨的那一阵凉快,对他们来说是一天中最奢侈的享受。当太阳升起,毒辣辣的阳光照射下来,高师傅和工友们不得不顶着烈日工作,头顶上的安全帽成了他们惟一阻隔阳光暴晒的屏障。“这段时间太热了,不得不多吃些防暑药,不然真吃不消,幸好这些工地都给我们准备好了。”高师傅告诉记者,“为了把活干好,再热也得坚持!”以前一直以为架子工就只是搭搭铁架子而已,可高师傅告诉我,架子工并不是简单的体力活,既要能将钢管、夹具等搭成一个平台,便于其他工人借助平台施工,在完成施工后还得正确拆除。做架子工,空间感一定要强,不然很容易会出现纰漏。原来架子工还有这么多学问!才搭了一会,记者已经是满头大汗,头发好像刚洗过一样,汗珠顺着脸颊一个劲地淌下来。在横平竖直的钢筋“丛林”中,看着高师傅和工友们在烈日下“炙烤”,记者不禁产生敬佩之情,是他们用汗水和细心搭建起了“安全”。
挖掘机司机:“火炉”里的“桑拿”

下午4时, 在市三院整体迁建工地,运土车来回穿梭,数台挖掘机正在基坑里不停地挖掘、铲土。挖掘机驾驶室全身是金属,在烈日下俨然成了一个“火炉”,又因为靠近油缸,温度比外界更高。已经在此岗位上工作了五、六年的挖掘机司机王师傅告诉记者:“因为这次工程量大,我们必须加紧赶工,所以采取了工人轮换休息的方法。预防中暑。”挖掘机司机王师傅从驾驶室下来,说:“工地的民工学校里有空调,休息的时候可以吹吹空调风,如今工作条件见好了。” 项目部施工人员告诉记者,高温当前,工地立即调整了工作时间,下午开工时间从原来的1点调整至3点。虽然天气炎热,但大部分是机械施工,并没有给工地上的建筑工人带来过大的影响,大家正在全力以赴,抢抓工程进度。对于项目方应对高温的措施,王师傅觉得很人性化。休息不到10分钟,王师傅又回到自己的挖掘机上,开始挖掘工作。而在基坑里随机测量标高的施工人员衣服被汗水湿透,紧紧地贴在身上。一身黝黑,成了每个施工人员的明显标志。
采访后记:西哲有云:建筑是凝固的音乐。贴切而又美妙的比喻。在建筑这个庞大的谱系里,从创作到演出的每一个环节都出类拔萃,才堪称完美。如果说,好的设计是建筑音乐的魂,那么,演奏这一交响的建设者就是建筑音乐的根。每天清晨,太阳的第一缕光辉唤醒沉睡的大地,铁锤叮咚、电机轰鸣,伴随着霞光奏响建筑奏鸣曲的华彩乐章。韶光似水、白驹过隙,一切的忙碌时过境迁,留下幢幢建筑的经典,留住过往的记忆,讲述曾经的故事,在落日的余晖下,任凭风起云涌,却只坐看海枯石烂、沧海桑田……在这个城市,每一天都有新鲜的乐曲奏响,每一天也会有精彩的演出落幕,出将入相间,光彩尽现。